English

柳永填词是成就还是失误

2000-06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来新夏先生是我素来仰慕的学者,所以见到先生刊于《中华读书报》4月26日《家园》版的新作《“且去填词”》后,捧读再三,深为佩服先生养病期间,尤不废读书写作,并极为赞成先生关于让“搞机器人”的“中国最年轻的院士”去作“分管人事和外事”的副校长,是“对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权利的剥夺”之意。但对于“仁宗能看中柳永的长处,扬长避短”,让他“且去填词”云云,有一些自己的理解,提出来与先生商榷。

柳永出生于一个儒学仕宦的家庭,父亲柳宜曾官至工部尚书。优裕的家庭环境,使他青少年时代便流连坊曲,以风流文才知名于世,虽然也一直把登科入仕视为人生正事,但却被道貌岸然的封建统治者所排斥。他应试于汴京时,曾经有人向宋仁宗举荐,但仁宗认为“此人风前月下,好去浅斟低唱,何要浮名?且填词去!”(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十六)此处仁宗显然是把柳永视为只知填写艳冶小词的无行文人,难当大用,才出此不屑而略带幽默之语,并非为“看中柳永的长处,扬长避短”,而当时任宰相的晏殊,也抓住他的“彩线慵拈伴伊坐”(《定风波》)之语,不肯放官。无奈之下他只好以“奉旨填词”自嘲,以“白衣卿相”自慰,这一则道出了他玩世不恭的人生观,同时也流露了科场失意的愤激之情。后来改名柳永,方始在晚年得中进士,辗转几任小官。

“且去填词”一方面成就了词人柳永,他的慢词开启了宋词的新天地,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毁掉了好官柳永。他从小便流连于秦楼楚馆,深知且真切地理解歌妓们的辛酸无奈生活,并真诚地为她们吟唱呐喊,所以深受她们的拥戴;浪迹于市井之间,让他也了解并同情普通民众的艰辛,在盐场任职时,曾作有《煮海歌》,描述辛苦制盐的过程,对受到残酷压榨的盐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。虽然历史不宜假设,但若真与柳永一定实职,也很难说他不会做出一些有利于下层人民的政绩,从他的词作拥有大量读者尤其是受到下层人民的喜爱,可见一斑。因此来先生所谓“给他个郎中、侍郎”,也许只是个毫无政绩的“花花官”,值得讨论。

(山东电视台体育部 孔令顺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